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,适宜的种植密度也不尽相同。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能,加速光合作用,达到增产目的。虽然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提高玉米品质及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,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土壤肥沃程度不同,在实操过程中,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。今年,小编在豫南地区走访的时候发现,很多农民朋友将自己的玉米玉米的种植密度由原来的4000多株/亩,逐渐到达了每亩5000株、6000株甚至7000-8000株!在与农民朋友交谈中发现,往年他们种植了6000-7000株,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是增产甚至是高产的,而这种增产一传十十传百,附近的农户就学着跟风提高种植密度,殊不知,随之而来的便是极端天气的高风险!今年就是个例子。我们来看一个视频:8月13日,阜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阜南县气象局发布简报。从简报可以看出,今年玉米出现的花粒、空秆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密植。据调查显示:今年气候极端,6月20-7月13日阴雨寡照,7月14日-7月18日连续强降雨。导致阜南县密度大于6000株的玉米空秆、花粒、秃尖现象偏严重,而5000株的左右的玉米影响较小。盲目的密植容易造成玉米后期通风,透光不良,导致环境温度升高、光合作用减弱,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。若是增加了密度,后期肥水管理跟不上,同样会影响玉米的正常发育。关于密度的设置,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玉米产量环境往往是种植密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,换言之,任何一个特定地区的玉米适宜密度,取决于该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管理水平(产量环境);高密度意味着高风险,高产创建(超过1000kg/亩)上,采用的密度一般高达5500株/亩以上,但其对管理水平和生态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。鉴此认为,充分考虑所采用品种本身在抗倒伏性和结实性等重要性状、耐密性强弱的同时,应根据具体玉米地块的产量环境,采用适宜密度的低限,切忌盲目增加密度,如此,才可能在获得高产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规避减产减收风险。综合多年试验研究与生产调研结果,以东华北春玉米中晚熟区为例,目前适应不同产量环境的安全生产密度推荐为:550-650 kg/亩的产量环境下,种植密度不超过3500株/亩;650-750 kg/亩的产量环境下,种植密度不超过4000株/亩;750-850 kg/亩的产量环境下,种植密度不超过4500株/亩;850-1000 kg/亩的产量环境下,种植密度不超过5000株/亩(南北学苑 马兴林)。综合来讲,高密度种植需要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、肥力和适宜的酸碱度;有充足的水源供应,以确保植株的生长和发育;适宜的气候条件,包括充足的光照、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;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品种;最重要的是相应配套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。种地很辛苦,一年到头赚的都是辛苦钱。所以,农民朋友在种植玉米的一定要谨慎,更不要盲目的扩大种植密度。我们无法预测天气变化,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种植管理模式!这样我们的辛苦才不会付之东流。来源:大象新闻 《乡村振兴看中原》栏目、南北学苑、阜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、阜南县气象局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